好的,请看为您生成的文章:
---
### **涂传明教授提醒:身体出现“酸疼”不可小觑,可能是这些疾病的信号**
在日常生活中,身体酸疼是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常见不适。但你是否想过,这看似普通的感受背后,可能隐藏着重要的健康信息?知名专家涂传明教授曾多次在健康科普中强调,对于某些特定类型或持续存在的“酸疼”,我们必须提高警惕。那么,什么样的酸疼需要引起重视?背后又可能预示着哪些问题呢?
本文将系统梳理涂传明教授的相关观点,帮您全面解读“酸疼”背后的健康密码。
#### **一、 先辨原因:你的“酸疼”属于哪一种?**
并非所有酸疼都需要紧张。首先,我们要学会初步区分酸疼的性质:
1. **生理性酸疼(通常无需过度担心):**
* **运动后酸疼:**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,通常由于运动时肌肉产生乳酸堆积或肌纤维微细损伤所致,一般在休息1-3天后会自行缓解。
* **短暂疲劳:** 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(久坐、久站)或轻度劳累后,局部肌肉产生的酸胀感,经过休息和放松后可恢复。
2. **病理性酸疼(需要警惕的信号):**
* **持续不退:** 酸疼感持续超过一周,且休息后无明显改善。
* **无明确原因:** 没有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,却出现不明原因的酸疼。
* **症状加重:** 酸疼程度不断加剧,或范围扩大。
* **伴随其他症状:** 除了酸疼,还伴有发热、关节肿胀、麻木、无力、皮肤颜色改变或体重莫名下降等“红色警报”信号。
涂传明教授指出,**一旦酸疼符合上述“病理性”特征,就绝不能简单归咎于“累着了”,而应视为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**
#### **二、 需要警惕的“酸疼”可能预示哪些疾病?**
当排除了生理性原因后,持续的酸疼可能与以下儿类疾病相关:
1. **风湿免疫性疾病**
* **如:纤维肌痛综合征、风湿性多肌痛、类风湿关节炎等。**
* **特点:** 这类疾病常导致全身性、多发性的肌肉和关节酸疼,晨起时僵硬感明显,活动后可能稍缓解。酸疼位置可能游走不定。纤维肌痛综合征还可能伴有睡眠障碍、疲劳和情绪问题。
2. **骨骼肌肉系统疾病**
* **如: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、筋膜炎、骨质疏松等。**
* **特点:** 酸疼通常定位明确,与特定姿势或活动有关。例如,颈椎病可能导致颈肩酸痛并放射至手臂;腰椎问题会引起腰背部酸胀,甚至下肢麻木。
3. **代谢性疾病或营养缺乏**
* **如:电解质紊乱(缺钙、缺钾)、维生素D缺乏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。**
* **特点:** 这类原因引起的酸疼往往较为隐匿和广泛。例如,钙和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骼健康,导致腰背、四肢酸软无力。
4. **感染性疾病**
* **如:流行性感冒、病毒性肝炎等。**
* **特点:** 许多急性感染的首发症状就是全身肌肉酸痛,通常伴有发烧、乏力等。如果酸疼与感冒发烧症状同时出现,多是感染所致。
5. **其他慢性疾病**
* **如:慢性疲劳综合征、肾脏疾病、恶性肿瘤(虽不常见,但需排除)等。**
* **特点:** 这些疾病引起的酸疼通常是慢性的、持续性的,并且与严重的疲惫感相伴,常规休息难以缓解。
#### **三、 面对可疑的“酸疼”,我们应该怎么做?**
涂传明教授建议,采取以下步骤是科学和负责任的做法:
1. **自我观察与记录:** 详细记录酸疼开始的时间、具体部位、性质(是酸胀、刺痛还是钝痛?)、持续时间、加重或缓解的因素,以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。这本“疼痛日记”对医生诊断极有帮助。
2. **及时就医,找准科室:**
* 如果不确定病因,可先挂**全科**或**内科**进行初步筛查。
* 若怀疑是关节或骨骼问题,应挂**骨科**。
* 如果酸疼呈全身性、多发性,伴有晨僵,可考虑**风湿免疫科**。
* 如有明显的颈肩腰腿放射性疼痛,**康复科**或**疼痛科**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3. **配合医生进行检查:** 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建议进行血常规、血沉、C反应蛋白、风湿因子、影像学(如X光、CT、MRI)等检查,以明确诊断。
4. **切忌盲目处理:** 在病因不明前,不要随意进行推拿、正骨或服用止痛药,以免掩盖病情或造成二次伤害。
#### **四、 日常如何预防和缓解生理性酸疼?**
对于健康的普通人,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远离酸疼的关键:
* **保持正确姿势:**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弯腰驼背坐姿。
* **规律适度运动:** 加强核心肌群力量,能更好地支撑和保护脊柱。
* **注意保暖:** 尤其是颈、肩、腰、膝等部位,避免受凉。
* **均衡营养:** 保证充足的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。
* **充分休息与拉伸:** 工作间隙多活动,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。
**总结而言,** 涂传明教授的核心观点是:**既要重视“酸疼”这个常见的身体信号,又不必过度恐慌。** 关键在于学会区分正常与异常,当出现“病理性酸疼”的特征时,积极、科学地寻求专业医疗帮助,才是对自身健康最好的负责。